日期:2021-11-23 來源:上海威固化工制品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次
無論是軟泡、半硬泡還是硬泡,確是要注意催化平衡。
總體通俗一些的說法:該放(蒸)出的氣要氣化完、該升(填)到位的升(填)到位,該凝固的時候要凝固住,該脫模的時候能拿得下來。
催化劑的種類繁多,各自的催化側重點不同:
A-1、AM-1主要是催化水與異氰酸酯(-NCO)的反應,生成二氧化碳并放熱,但生成物的分子量增長速度并不快,因而泡體的整體粘度并不會快速升高,流動性好。
環己胺是平衡型催化劑,不僅催化水與NCO反應,還能催化羥基與NCO的反應,而且這兩種的催化能力相若。
A-33主要是催化羥基與NCO的反應,但它對水與NCO的反應同樣也有一些催化作用。
有機錫基本上對水與NCO的反應沒有催化能力,但它(特別是溫度較高情況下)對羥基與NCO的反應有很高的催化活性。 所有側重于后期催化的,由于聚醚本身分子量就很高,完成兩次鏈增長,生成物的分子量就會成倍增加,因而粘度升高、料子變稠的速度很快(也就是所說的凝膠)。
還有一些催化劑比如三乙醇胺,它不僅可以與-NCO直接反應,產生交聯點,同時對“水/-NCO”“羥基/-NCO”、“-NCO的自聚”反應都有影響。這類催化劑可以歸結為“三聚型”,也可以算作交聯劑或催化劑; 而含有鉀鈉離子的(如:醋酸鉀、油酸鉀),它們一般只催化-NCO的自聚反應。
因而根據不同的產品選取不同的催化劑類型的配合便極其重要。
先說大塊軟泡類的,一般選用A-1、 A-33等胺類+有機錫的方式,胺類先期催化水與-NCO的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并利用反應熱蒸發出物理發泡劑使之氣化,由于泡料的溫度已經升高,便啟動了有機錫催化-OH/-NCO的反應,這時候所謂的平衡就一定要在-OH與NCO反應大部份完成前,二氧化碳釋放與物理發泡劑的氣體膨脹要達到最大化。 特別是帶有物理發泡劑的大塊軟泡,MC等汽化不完全時泡沫壁已經變粘,遲早那些“蒸汽”會四處亂撞在整體泡沫中形成斷層、爆孔區(空洞)。 同樣,過于偏重“放氣、產氣”而凝膠速度跟不上來,發得越大越可能造成塌泡。
再說硬泡類的,同樣存在這種問題,如果在泡體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,還有二氧化碳和物理發泡劑沒有蒸發、釋放到最大限度,則泡體內部就會有很大的“內應力”,這時候后續“蒸汽”便會硬頂著粘稠泡體朝還有“空位”的地方跑,將泡沫圓球形泡孔“拉”成橢圓球形,制品的抗收縮性好不了不說,制品提前開模基本上不可能,否則就會發生內部斷裂和體積永久性膨脹變形。 要是后熟化跟不上來,泡體一直在“長個子”,單個泡囊也會合并穿孔造成“泡孔偏粗”從而導熱系數升高。
催化平衡與原料的起始溫度、環境溫度也相關,大家都會有這個概念:換季生產“配方”一定要變動的,主要是起步溫度與物理發泡劑的沸點“差距”能直接影響“汽化”的難易,從而汽化之余剩余的熱量決定泡料的升溫速度-----影響泡體的整體生長進程。
關于如何“掌握”催化平衡,只能由實驗、試產、反饋、調整這些步驟來,要知道光“聚醚組成”就會影響催化劑的選擇,碰上一些“省錢”的4110,本身就快的不得了,催化劑調整基本上沒可能。
上一篇:暫無上一篇
下一篇:聚氨酯灌封膠在電子領域的應用
相關新聞: